感觉统合理论是美国南加州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爱尔丝于1972年首先系统提出的。他认为感觉统合(简称“感统”)是指将人体器官各部分感觉信息输入组合起来,经大脑统合作用,完成对身体内外知觉做出正确反应。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小家庭和都市快节奏生活使幼儿丧失了玩伴团体;家长太松或太紧的照顾影响了幼儿与外界的正常沟通;居住环境和活动空间的减少又使幼儿在身体发育期应有的运动完全不足,这一系列的原因使得目前感觉统合不足造成的问题幼儿越来越多。幼儿感统失调会造成行为失常、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笨手笨脚、害羞等,这些问题无疑会造成幼儿学习和交往的障碍,因为这样的幼儿尽管有正常或超常的智商,但由于大脑无法正常有效地工作,因此直接影响了幼儿学习和运动的完成。爱尔丝博士提出的感觉统合治疗方法为这些幼儿提供了矫治的机会,并且经过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爱尔丝博士已经探讨出了一套特殊的运动训练器材,如滑板、滑梯、布袋、平衡台、晃动平衡木、独脚椅、蹦蹦床、脚步器、皮球(趴地推球)、羊角球、吊缆插棍、旋转吊缆等,用于对感觉统合失调的幼儿进行临床治疗和行为矫治。目前,我国已研究开发了这一训练理论的技术,在幼儿中也取得了明显的疗效。蒙台梭利在实践中认为:“能够使低能儿童得到提高与发展的教育方法,如果被运用于正常儿童,将成为发展或解放他们个性的手段,一定能够取得惊人的成就。”因此,在借鉴感觉统合理论到幼儿园体育游戏活动的研究中,如何合理运用感觉统合训练器械是研究的一个途径。
一、精于理论学习,奠定研究基础
理论学习是行动的先导,通过向书本学、向同行学、向专业机构学、向专家学等方式学习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感统理论方面的内容,即什么是感觉统合、感觉统合训练的原则、专业感觉统合训练器械的功能、训练要点和技术要领等。另一方面是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再次学习幼儿园体育游戏活动的(相关内容)基本特征、各年龄段幼儿的生理特点以及其在体育活动中的学习特点等。通过学习有两个收获:一是梳理出提高感觉统合能力三大能区:前庭觉、触觉、本体觉)的运动练习方法,让教师明确了不同感觉有不同的专业运动方式,研究就有章可循。二是找出专业感统训练与幼儿园体育游戏的异同,让教师走出迷茫,研究更有针对性。
二、勇于开拓实践,精心设计游戏
(一)通过“头脑风暴”的方法———确定开展感统体育游戏的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是开展功能体育游戏的前提,因此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各小组以“头脑风暴”的方法确定了开展感统体育游戏的“四个基本原则”。
安全性原则———为幼儿营造身体、心理安全的感觉统合体育游戏环境,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快乐性原则———注重活动开展的游戏性和趣味性,让幼儿在快乐的情绪中得到发展。美国学者彼得·克莱恩说过:“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有效。”在爱尔丝博士的感觉运动指导原则中也不断地提到耐心培养幼儿的兴趣,要让幼儿感到快乐。这正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的精神不谋而合。
科学性原则———遵循感觉统合发展的基本原则
(顺应性原则和内驱力原则),遵循体育活动的运动量抛物线,充分把握幼儿年龄特点(心理、心理),开展运动密度和强度适宜的,有效促进幼儿感知觉刺激轻度和频率的感觉统合体育游戏活动。
发展性原则———遵循幼儿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由粗到细、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开展动。尊重每一个幼儿的差异,促进幼儿在活动中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让每一个幼儿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二)通过行动研究法———将已有感统器械分类,使小组研究点聚焦
教科室将幼儿园现有的感统专用器械罗列出来,各小组对器械进行再认识,并结合多年累积的体育教育教学的经验,从器械的安全性、操作性,将已有感统器械进行初次分类,然后集中小组意见在组长例会中再次统计分类,聚焦小组的研究点。这样一来,将种类繁多的感统训练器械的研究范围缩小了,缩小到适宜于各年龄段集体体育游戏活动的器械了,使得小组研究更具操作性。从两条线将专业的感统器械进行分类,分类方式。
(三)通过自然观察法——分年龄段了解幼儿兴趣,结合感统价值,确定活动器械
结合前期的分类,将感统器械投放到户外活动中,通过自然观察法,了解幼儿相同时间内玩耍器械的频率、持续时间的长短。从班级再到小组将幼儿对所投放的感统专用器械的喜爱度进行排列,选出当前幼儿最感兴趣的专用感统器械2~3种,再结合感统价值、季节因素等确定当前研究的器械,如表2所示。2010年9月,中班组统计出幼儿最喜爱的是大笼球和蹦床,婴班组是滑梯和大笼球。由于大笼球主要用于触觉训练,“触觉体系的感觉统合运动重点,在于加强肌肤的各项接触刺激”,以达到感统的价值。而10月,天气转冷,幼儿会穿得越来越多,这不利于发挥大笼球的作用。因此,中班组和婴班组确定当前分别以蹦床、滑梯为载体开展研究,第二学期再开展大笼球的研究。
(四)以活动为载体,将确定器械运用到体育游戏中分三步走:
第一步,通过体验式学习———认识感统器械的作用。各个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各种运动方式亲身体验感统器械运动方式与感觉器官的关联与作用,将抽象的感觉统合理论转换为可以操作的、理解的运动方式。
第二步,挖掘器械玩法,拓展器械的功能。同一种器械因玩法的不同,既可以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又可以有效拓展器械的功能,最大化发挥器械的价值,从而促进幼儿感统能力、运动能力、运动素质的提高。一是用自然观察法记录幼儿已有的玩法。二是用“头脑风暴”的形式创新设计玩法。以研讨式学习的方式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梳理所有玩法,并且以图解的形式进行总结、整理。
第三步,合理运用感统器械,精心设计活动。感统专业材料本身鲜艳的色彩、特别的造型就很吸引幼儿。充分挖掘感统器械的玩法,拓展其功能,通过单人、两人及多人合作等方式实现多种玩法,找到幼儿动作发展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与幼儿体育游戏有效结合,将针对个体的机械重复练习的枯燥训练转换为面对全体幼儿的快乐游戏。每个研究小组通过同课异构、一课三研、集体备课、现场观摩、视频转播等形式围绕设计开展行动研究。
三、不断实践反思,总结设计感统体育游戏的“四个注重”
在现有的资料中,适用于幼儿园群体开展的感觉统合体育游戏是凤毛麟角,因此需要教师创新设计或改编体育游戏活动。在设计中要把握感统体育游戏的核心价值,注重幼儿兴趣、感官刺激、感觉的循序性、游戏的可行性。
(一)注重幼儿活动的兴趣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绪是思维的润滑剂,当人们情绪良好时,大脑具有最佳的思维效率和表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强调“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
1.新意材料,拓展功能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不同的时段对材料的兴趣是不同的。可以通过自然观察法了解幼儿当前感兴趣的感统材料,结合教学经验充分挖掘材料的玩法,拓展其功能。
2.合理组合,变化玩法
单一的动作练习会让幼儿觉得枯燥、乏味,单一的器械因玩法的局限也难以让幼儿的兴趣持久。但是将器械与器械、训练方式与基本动作之间进行合理的组合,会让游戏更加丰富、有趣。
3.情景贯穿,激发兴趣
布鲁纳曾经说过:“任何教学形式都没有情景教学来得直观、深刻。”的确,情景化的游戏对激发幼儿运动的持久性尤为重要。因为具有一定情景的游戏,不但趣味性强,能让幼儿迅速进入境界,进入角色,而且还能使幼儿在情景游戏中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从而激发幼儿对体育的持久兴趣。在情景游戏中,材料也随着活了起来,赋予它不同的生命和玩法,让幼儿的感官得到有效刺激,身心得到满足,动作得以协调发展。
(二)注重幼儿感官的刺激需要
感觉统合的练习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同一活动中感觉的刺激也需要一定的次数和强度才能真正发挥作用。面对人数众多的幼儿,除采用分组、集体教学相结合的形式之外,同一游戏的设计上也要尽可能的增加每一个幼儿身体感官刺激的次数与强度。
1.增加对感官刺激的次数
(1)组织方式上多用“鱼贯式”。“鱼贯式”的组织方式不同于接力式,能有效减少幼儿等待的时间,使幼儿的练习机会增多,练习密度加大,并且有利于发挥幼儿的自主性、积极性。
(2)环节设计流畅、紧凑。活动中,尽量减少老师的说教与示范,减少停顿、更换器械的时间。教师主要通过示范讲解,小组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策略帮助幼儿掌握动作要领,鼓励幼儿挑战难度。
(3)多种材料支持,补充单一专业感统材料的刺激。调整同种材料不同的的设置方式或调整不同材料的组合方式,达到适宜的练习次数。例如在触觉游戏中,使用大笼球练习时,可以巧妙地加入软垫、阳光隧道等材料,通过爬、滚等动作,让幼儿的全身触觉都有练习的机会。
(4)感官刺激渗透到各个环节。将感官的刺激渗透到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中,使游戏活动更具科学性与专业性。如大班感统体育游戏“蚂蚁搭桥”,在准备活动运用的小触摸球操、放松活动中加入的毛巾操,不仅让幼儿更大面积的触觉器官得到适宜的刺激,而且还可以在短短的30多分钟的户外游戏时间里增加触觉练习的次数。
2.加强对感官刺激的强度
各个环节的内容安排上注重感官刺激的重复性,达到适宜的频率、密度和强度,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获得一定强度的感官刺激。一般来说,应该遵循高密度、低强度,注重活动的节奏要求,对某一感官的刺激强度和密度要合理搭配和协调,强度较大时,密度应该相对较小一些,反之亦然。教师在活动中应注意观察幼儿的反应,以在微微疲惫的基础上让幼儿再坚持一小会为宜。
(三)注重从一种感觉到多种感觉的交织参与的循序渐进性
感觉统合也就是一种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没有感觉统合,大脑和身体都不能发展。因此在感统体育游戏活动中,应该循序渐进地从一个感觉的专项游戏逐步到两个、三个感觉的共同参与式游戏,既丰富了游戏情节,增强了游戏的趣味性,又让幼儿的视觉、触觉、前庭觉、本体觉在同一时间内不断交互、重复,达到感觉整合的练习效果。
1.动作变化,引发多种感觉的参与如大笼球有不同的玩法,有的只是针对触觉的专项游戏活动,有的可以促进多种感觉的参与。在“快乐的大龙船”中,将四五个大笼球装进长长的布袋中,形成一个“大笼球串”来开展游戏活动,通过拍打、骑跳、侧身划船、趴、仰躺等动作,让幼儿的触觉、前庭觉、本体觉的感觉器官在活动中交织参与,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幼儿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
2.材料互补,调动多种感觉的参与
在丰富游戏情节的同时,有目的地选择不同功能指向的、幼儿平时熟悉的材料,调动感官的参与。如在蹦床游戏中,增加阳光隧道、垫子等材料,使整个活动不仅仅只是前庭觉上的单一锻炼,而且还有本体觉与触觉的交织参与。
(四)注重游戏开展的可行性
许多感统训练活动都是在室内开展,面向个体幼儿的,许多训练也没有注明适用的年龄段。因此,在设计感统体育游戏时,还要充分考虑其可行性———适用于群体幼儿的组织,有利于户外场地的开展,符合年龄度需求。可以从以下三点着手。
1.分解训练方法,循序渐进练习
在初次照搬感统训练方法中可以发现,动作的难度很大,每个班只有少数的幼儿能达到动作要求,反复的强调、练习动作,只会增加活动的枯燥,幼儿既不快乐,又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强制的练习只会给幼儿带来身心的伤害。因此,教师采用了分解训练的方法,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设计了一系列的游戏活动以达成目标。例如在感统游戏“走直线”中,训练的方法是幼儿脚尖对脚跟,双臂向两侧伸直,抬头看前方踩线走,第一次活动中大家观察到几乎每一个幼儿都很难达到标准的动作。经过进一步分析幼儿的现有水平,将动作分解成四个层次,设计成四个阶段的游戏活动进行练习。第一层次:双脚交替走线。第二层次:脚尖对脚跟,看脚下踩线走。第三层次:脚尖对脚跟,双臂向两侧伸直,抬头看前方踩线走。第四层次:脚尖对脚跟,抬头看前方持物踩线走。
2.巧改民间游戏,融合感统元素
传统民间游戏内容丰富,易于操作,而且情节有趣、规则简单。筛选并深入挖掘民间游戏的精髓,保留其精髓,将感统训练方法和感统专业材料融合其中,让民间游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感统体育游戏更丰富、可行。如小班组改编了传统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保留游戏本身的问答形式和玩法,只是将“家”变为了平衡台,使得平衡台的训练方法与游戏巧妙结合。
3.妙创浅显儿歌,帮助幼儿理解在感统游戏的三个组织环节(热身、游戏、放松)中,通过“巧用已有儿歌”和“创编儿歌”向幼儿传递信息,在活动中主要有四个作用:理解内容———通过儿歌内容传递游戏情节和规则。掌握动作———通过儿歌理解抽象的感统练习技巧。回忆经验———通过儿歌回温游戏经验。适度调节———儿歌节奏快慢变换,掌控运动密度、强度。在已有儿歌的选择和创编中注意儿歌与动作的匹配,儿歌简短、朗朗上口、活泼有趣、浅显易懂。如《做饼干》是幼儿耳熟能详的儿歌。我们巧妙地将歌词中“搓一搓,揉一揉,拍拍拍”这些动作性的歌词与玩大笼球的动作匹配,设计出情节有趣、规则简单的大笼球游戏“做饼干”,引导幼儿随着歌词双手搓球、揉球、拍打球,幼儿在快乐的念唱儿歌中自然而然就进行了相关技能动作的练习。一年多的研究中,提高了教师解读幼儿的能力,拓宽了教师设计体育游戏活动的视野。在后续的研究中,又进行了感统器械的开发、感统区域体育活动和感统操的探索等研究。我们将通过改编、创编等方式设计出游戏活动,依据幼儿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感觉统合发展规律,科学地编排成为一个系列活动,为幼儿提供前庭、本体、触觉等感官刺激的输入,使幼儿积极参与到大脑功能发展的感统体育游戏中来,丰富幼儿园的体育活动课程。 |